前言
本期特别栏目让我们走进现代先锋派音乐家吴巍及新专辑《极致笙色》的创作故事。
在音乐的浩瀚宇宙中,有一种独特的融合,跨越了东西方的界限,奏响了别样的华章。吴巍与两位西方演奏家Martin和Janne一起创建了特别的组合——吴巍三重奏,用笙、中提琴与低音提琴交织出一场音乐盛宴。从少年对笙的懵懂初识,到与国际音乐大师的合作,再到如今《极致笙色》专辑的诞生,吴巍以极致的追求,探索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之美。这不仅是一段音乐旅程的记录,更是一场心灵与灵魂的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吴巍三重奏的音乐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吴巍与37簧笙
吴巍5岁跟随父亲学习二胡,对笙的第一印象源自童年时期的一部动画片《滥竽充数》,15岁进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跟随刘金祥教授开始学习笙,1989年赴上海同翁镇发教授继续学习。在上海,吴巍老师第一次见到翁镇发教授用高超的技艺演奏37簧笙,从此便与37簧笙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9年吴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于徐超铭教授,开始接受37簧笙的现代音乐教育。同时他还与翁镇发教授、牟善平教授学习笙演奏。这三位教授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营造出了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37簧笙由三位教授一起研发,不仅保留了传统笙的声音特色,还实现了十二平均律的演奏,正是37簧笙的诞生,让笙这件乐器拥有了可以演奏国际化作品的可能性。
作为初期37簧笙专业的学生,吴巍从三位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作为学院派的代表,徐超铭教授会严格尊重作品本身,并对现代音乐语汇的开发做了很多工作,赵晓生老师用十二音技术创作的作品《唤凤》,陈铭志老师所创作的第一首37簧笙赋格曲《黄土恋》等,这些作品打开了吴巍对现代音乐的大门。
翁镇发教授演奏技术高超,他在传统笙演奏的基础上全面创新了同国际接轨的笙演奏技术,为吴巍用笙演奏古典音乐、爵士乐、现代音乐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牟善平老师将传统笙的演奏技术研究到了极致,他浓郁的山东牟氏创新的演奏方式是37簧笙的精髓骨干,是通向各个音乐风格(无论传统、现代,还是即兴等)的技术及精神基础。
1993年,吴巍在上海民族乐团工作,1995年通过DAAD奖金去德国留学深造。吴巍曾赢得国内外诸多音乐奖项,如1996 年和 2002 年两次荣获德国世界音乐大赛 “Musica Vitale”首奖;2004年德国“世界音乐”最高奖“Global Root”;2011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先驱天使奖”;2012年录制的 CD“亚洲艺术乐团现代作品集”荣获 “德国评论最佳唱片奖”;2014年与德国留声机唱片公司 (Deutsche Grammophon) 录制首张由陈银淑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笙协奏曲《Su》,此唱片也荣获2015年国际古典音乐唱片大奖 (International Classic Music Award 2015)、 BBC Magazin 金唱片奖和德国留声机唱片大奖提名;录制的笙与手风琴二重奏CD“John Cage- Two3”荣获2015“德国乐评奖”;2017年荣获“新绎杯” 中国杰出民乐演奏家奖, 录制的CD“Simeon Pironkoff- Skin Double”荣获2017年“奥地利出版大奖”;录制的CD“Liza Lim-森林的思考”荣获2017年“澳大利亚艺术音乐大奖”;2022年同Trickster Orchestra 获得德国爵士大奖,吴巍作为独奏家同北德广播电台爵士大乐团NDR bigband 的“凤凰之歌”音乐会获得2024德国爵士大奖提名及德国唱片公司solo出版的“时光之旅”获得国际古典音乐大奖提名等。
吴巍三重奏的邂逅与缘起
这要从柏林爱乐乐团的一个少儿类教育项目说起,当时柏林爱乐乐团将许多孩子们聚在一起,任意出一个主题,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比如,以火鸟为主题,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有趣的是,在场的绘画老师、音乐老师(乐器演奏、作曲家)、舞蹈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专业配合小朋友表现,帮助小朋友们打开想象力。
也是基于此活动,吴巍与中提琴演奏家Martin相识。当时,Martin演奏了吴巍的作品,吴巍惊喜的发现Martin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演奏古典音乐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即兴。要知道,能够即兴对于一位演奏家来说需要大量的积累,这就好比让小朋友从开始学写作到自己能够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述事物一样。从此,两位老师便开始频繁地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又与低音提琴演奏家Janne结缘,三位老师至此便开启了室内乐演奏的尝试。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个组合的独特之处?说到笙,再想到它的声音,是不是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是古代宫廷庆典时的声音?
是的,在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中,其实非常缺少低音的部分,大部分民族乐器的声线都是偏高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民族管弦乐团,在低音配置上也是通过低音提琴来完成的。所以,Janne的加入让老师们的音乐变得更立体,就像房子有了坚实的地基才能结实一样,音乐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耳朵总是接收高频的声音要么会觉得不舒服,要么会觉得单调,但有了低音,层次感及厚重感就出来了。
同样,对于中音声部的Martin及低音声部的Janne而言,熟悉和了解笙的声音也让他们对一直演奏的西方古典音乐打开了新的思路。西方古典音乐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相比较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而言,西方音乐偏理性,每一位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人在什么时期弹什么曲子似乎都是固定的。当然,这是基础,也是基本功。那么笙的出现,就仿佛给已经被“定型”的音乐打开了新的可能性,甚至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美,也为东、西方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打开了演奏古典音乐的新大门,让大家看到音乐无国界的更多可能性。
《极致笙色》中的作品呈现
我们刚刚说到三位老师在一起会探索音乐中更多的可能性,那就要聊一下新专辑《极致笙色》了。首先我们要来介绍一下《极致笙色》这个名字的由来,Shengissimo,是由“笙”的拼音加意大利语“issimo”极致的,组合而成。对于演奏家而言,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三位老师对音乐的态度:极度认真、追求极致,也正因为对极致声音孜孜不倦的追求,才会不断碰撞出意想不到的音乐。
说完名字,我们再来看此张专辑的作品,除了最后一首《龙舞》,其余的乐曲都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作品追求精细的细节描述,这点在建筑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我们能够看到巴洛克时期的建筑装饰繁复,充满华丽感的同时又会让你有一种宏伟的感觉,笙的加入不仅能够让人直观的感受到这些特点,甚至因为笙先天的泛音特质,大大增强了旋律上的空间感,在Janne低音提琴的烘托下又不失沉稳。吴巍本人也说:“这种体验就像是在雕塑,这些作品本身就很经典,而我们要在经典上理性地表现我们的演奏概念。”
当然,在演奏的过程中的确也充满着挑战,毕竟是东西方乐器的结合,东西方音乐语汇表现的融合。只要声音一出,三位老师就必须要全神贯注,彼此互相托住,时刻调整状态才能让这三件看起来不相关的乐器听起来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一样”。对于“吴巍三重奏”而言,这是挑战,也是一件令大家都很愉快的事情。
除此之外,即兴处理也是巴洛克音乐的其中一个特点。在整张专辑中,《龙舞》是三位老师的即兴创作作品。除了我们熟悉的《金蛇狂舞》的主旋律,里面还有非常丰富的音乐元素,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热烈、生命的精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无限可能,这与我们以往听到的《金蛇狂舞》截然不同。
中西跨界融合的探索
能够让西方的演奏家认识中国的乐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说到民族音乐,其实是音乐语汇逻辑的表现。无论是我们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音乐,它们所表达的是历史沉淀后的一种文化和表达方式。对于当代的演奏家来说,我们应该多多了解、多多学习,然后用手中的乐器不断地尝试。当然,在前期,这种演绎也可以说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手中的乐器有未被开发出的特点,甚至有无限可能。
对于“吴巍三重奏”来说,除了巴洛克音乐之外,还会继续尝试类似探戈之类的音乐风格。对于吴巍本人来说,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及学习古典音乐;在现代音乐方面,吴巍一直都有在做爵士乐和电子音乐,音乐本身就是多维的,希望通过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追求能够将笙这件乐器带到一个全新的层面;对于这张唱片,希望通过声音能够给大家带来和谐、美好、向阳的正能量,也非常期待中国的观众能够有机会听到吴巍三重奏的现场表演。
相关文章链接:
· 国乐入心,“笙”乐传情——翁镇发先生及上音笙乐团乐教讲·演走进西安高新一小
· —翁镇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